内容摘要:高职教育发展要改变长期的政府主导体制形成的路径依赖现象,加强制度创新与改革探索,强化高职教育与产业结构的耦合、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发展的驱动,加大股份制改革与实体性职教集团探索力度,促进市场与政府在高职教育资源配置中各就其位,加大对现代农业、民族特色产业等的财政支持与转移支付,建立贯通的国家资源框架,促进面向更高端产业链的人才培养与人才流动,避免人力资本在廉价劳动力市场形成积累。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育经济;就业劳动力市场;股份制改革;产教融合
作者简介:
原标题:高职教育的经济现象及其解释
作者简介:王荣辉(1980- ),男,山西介休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现代学校制度;幸昆仑(1969- ),男,重庆渝北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及管理;蒋丽华,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内容提要:高职教育有明显的经济功能,统计显示其对GDP增长、就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其他教育类型。然而受经济与社会制度变迁的深刻影响,高职教育的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区域性行业性资源配置不均衡,不能完全满足人的发展、技术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要求。高职教育发展要改变长期的政府主导体制形成的路径依赖现象,加强制度创新与改革探索,强化高职教育与产业结构的耦合、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发展的驱动,加大股份制改革与实体性职教集团探索力度,促进市场与政府在高职教育资源配置中各就其位,加大对现代农业、民族特色产业等的财政支持与转移支付,建立贯通的国家资源框架,促进面向更高端产业链的人才培养与人才流动,避免人力资本在廉价劳动力市场形成积累。
关 键 词:高职教育 教育经济 就业劳动力市场 股份制改革 产教融合
标题注释:2017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对接产业状况研究”(172058)。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742(2018)06-0028-13
高职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活动、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之一,发达国家经验及研究表明,高职教育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有着强劲的驱动作用,能有效提高人力资本与劳动生产率、创造经济与社会效益。然而,高职教育发展也会受到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的制约,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具有强促进与强依赖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职教育的经济功能更加明显,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被科学研究证明,其经济价值与产业属性为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政策制定与路径创新提供了依据。
一、经济学理论对高职教育的释义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教育的经济价值》中首次提出教育活动提高了人的生产能力、产生了个人经济效益的观点,对经济“增长剩余”①的现象进行了有效解释,标志着用经济学方法研究教育现象与问题的开始,其中,价值创造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为研究高职教育的经济现象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一)价值创造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劳动是价值创造的过程,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从价值创造角度来看,简单劳动以简单劳动力耗费为成本,在其实施的物理过程中,投入的人力等同于畜力机械力,价值创造是在固定资本的转移过程中实现的,不对人类技术进步产生推动作用。当人类从事的简单劳动被工具、机器和自动生产线的劳动替代,在本质上与能把它替代的东西一样,不能创造剩余价值。简单劳动力在经过了长时间和高代价的专门技能训练后获得了更高级的劳动技能和知识,具备能够从事比简单劳动更复杂的劳动的能力,并能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完成多倍于简单劳动的劳动,即称之为复杂劳动。
劳动力接受了技能教育之后,从简单劳动力转变为复杂劳动力,获得了从事复杂劳动的能力,提高了劳动力的自身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相同的劳动时间内创造出比简单劳动更多的价值,由此看出,职业教育的价值创造功能得到了西方经济学家的肯定,形成了高职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源头。
(二)人力资本理论
经过两三百年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建立了整套的数理模型与分析工具,但对“增长剩余”现象却无法解释。20世纪中期,舒尔茨认识到,模型中的资本与劳动力要素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改进的;教育活动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能力与国民收入,并刺激了经济增长,他把此现象解释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系统回答了美国经济增长中遇到的资本报酬逐步下降但工人工资却大幅增长、当时巨大的财政赤字、大额国债与严重的通货膨胀的经济危机问题。
本文发表于前卫。
人力资本理论是在西方经济学框架内对劳动价值论的回归,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在生产力中人是最具有活力的要素”论断的正确性[1]。在生产活动中,物质资本是固定不变的,而人力资本是可变要素,通过教育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积累,转化成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改变了生产过程中固定资本与可变资本的结构、促进了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剩余”。人力资本理论促使西方经济学肯定了劳动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中决定性因素的作用,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正是通过技能教育获得的。
(三)公共产品理论
西方经济学将市场经济的产品分为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两种形式。在市场经济基础结构中,经过充分竞争性生产而获得的具有私用性和独占性的商品被称为私人产品,不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特征的产品被称为公共产品。1954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进一步将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形成了经济学界广泛运用的公共产品理论。
现代公共经济学研究视角下,国内研究从解释西方公共产品理论、质疑批判西方公共产品理论、到补充发展西方公共产品理论,提出了基于中国特色的公共产品理论。如袁连生教授等根据教育机会的竞争性与排他性、高职教育间接消费效用的社会共享性等特性,厘定了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认为高职教育的投资收益具有多重性,各利益相关者对参与高职教育并获得对称信息的需求日益强烈,政府应逐步转变作为教育服务提供者的观念,重新定位高职教育的职能,完善市场机制促进社会力量参与高职教育生产与供给。
(四)公共选择理论
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投资多重性、利益共享性,成为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高职教育管理的合理解释。利益相关者中,市场与政府是最大的两个主体。然而,高职教育的正外部特性,利益相关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性、自利驱动性等容易导致“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灵”。相关研究认为:高职教育的正外部性、企业的自利性、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是高职教育中“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政府的有限理性、政策制定的不确定性、多重委托代理制约失效及设租寻租活动,是高职教育中“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而不管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都将导致高职教育资源配置不充分而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
基于公共选择理论,有学者提出了政府在高职教育中的适度介入与有限干预,为形成高职教育中的政府与市场两大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市场理应是高职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在市场有效作用的领域,政府不涉及其中,行业企业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应该得到认可与加强;政府从本质上是高职教育公共利益的最大代表,政府作为“理性经济人”在高职教育中的角色任务是制度供给与监督制约,只有在市场不能有效作用的领域才由政府发挥作用[2]。
本文由: 前卫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由: 前卫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前卫杂志社编辑部
2019/8/16 9: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