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湖北日报楚天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编辑出版:《前卫》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8548
国内统一刊号:CN 42-1728/G0
期刊级别:省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旬刊
出 版 地:湖北省武汉市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qianweizzs@163.com
内容摘要:强调早期儿童教育以个体与天地自然的审美性相遇来打开个体成长的基础性视域,正是强调以中国的方式培育文化-生命意义上的“中国人”。
关键词:儿童教育;身体;审美意蕴;基本生活世界
作者简介:
原题:培育“中国人”:儿童教育的审美意蕴及其实现
作者简介:刘铁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 长沙 410006
内容提要:个体成长初期乃是以自我身体感官与世界相遇,在此审美性的相遇过程中,天地万物以直接的方式给予个体,天地万物因此而成为个体成人的基础性视域,并成为个体意义人生的基础与背景。以天人关系为基本背景的中国教育情境,个体发展早期教育的根本意义就在于以审美的方式引导个体融身世界之中,或者,直接地说,融身天地之中。此种审美教育的最终指向乃在于引导个体活在天地之间,活出天地对人的规定性,让个体成为活在天地之间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强调早期儿童教育以个体与天地自然的审美性相遇来打开个体成长的基础性视域,正是强调以中国的方式培育文化-生命意义上的“中国人”。
关 键 词:儿童教育 身体 审美意蕴 基本生活世界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国家一般课题“重申教学的教育性:个体成人的教学哲学探究”(项目编号:BAA170015)研究成果。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根本指向乃是培养人,这几乎已成为今天的常识性结论,可问题在于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人的具体内涵究竟是什么。世界上没有抽象的人,只有生长与生活在一定时空背景之中的人,我们的教育不仅需要一般性地回到人,而且需要回到具体的人,同时也需要回到具体场域中的人。我们倡导有人的教育,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人”,却并非如此简单。我们不仅需要有“人”的教育学,也需要有“中国人”的教育学。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地回到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原发性境遇中,去理解个体之成为中国人的内在路径及其可能性。
正如柏拉图所言:“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造成什么型式,就能塑造成什么型式。”[1]71回到童年,回到个体成人的起点,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认识教育之为人的教育的更为切近的方式。如果说一个人初始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那么关键的问题就是,个体发展伊始,我们究竟要给个体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影响,以开启个体人生初始想象世界、打开自我生命的方式?个体成人伊始,实际上就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个体成人之原初型式。我们的教育究竟如何给个体成长的早期阶段以滋养生命的源头活水,由此孕育个体人生的基础性的价值感,找到个体整体而健全地打开自我生命的基础形式?
一、个体与世界的相遇:早期教育的审美发生
近年来,民国老教材为不少人津津乐道。就个人自身的阅读经验而言,偶然接触到民国小学国文课本,不少篇什确实读来让今天的我们如沐春风,轻松自如,温暖亲切,饶有兴味。这其中,是否隐含了某种切近当下中国教育的关键性问题?我们来看几篇民国国文课文:“有农夫,住山下。编茅为屋,编竹为篱。日初升,荷锄出;日将落,荷锄归。”①这里一方面是农夫俭朴生活的理解,更为基本的是把个体带入“日初升,荷锄出;日将落,荷锄归”这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节律以及先民依照自然节律而展开的生活情境之中。
本文发表于前卫“北风起,大雪飞,登楼远望,一片白色,雪止日出,檐溜成冰,其形如箸。”②,“雨将晴,河水清。两渔翁,须眉皆白,披蓑衣,戴箬帽,同坐岸上,张网捕鱼。”③这里一方面是对天气变化的诗意描写,另一方面就是直接地让个体感受天气变化中所呈现出来的自然节律,以及基于这种节律的简朴生活。
“夕阳红,好风来,柳荫中,燕子飞,庭中花,先后开,木笔紫,海棠红。”④“秋风起,天气凉,秋云淡淡雁成行。棉田白,稻田黄,家家农人去来忙。红叶村,芦花港,处处听得虫声响。”⑤这里是提示季节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中周遭自然与人事的生动变化,包括身处这种变化之中的儿童生活。
“东方月出,庭前散步,明月在天,人影在地。”“天初晚,月光明。窗前远望,月在东方。”这里不仅是一种诗意生活的写照,也即唤起个体的诗意生活,更基本地,是把个体带入月夜,进入明月-天空-东方与个体自我的关联情境之中。
这些民国课本的意义不仅仅是语言的优美、简练、趣味、贴近生活,更是让年幼的个体以身体感官直接地与世界相遇,自然而然地走向四季轮回、日月轮转、风霜雨雪,让个体生动而自然地感受天地自然的节律与这种节律对人类生活的基本规定,从而潜移默化地让年幼的感性生命置于天地之间,切近于自然节律,让自然及其节律潜在地形塑着自我的同时,也形塑着个体生命感受世界、认识世界的初始方式。换言之,这些文本并不是作为知识来呈现,而是敞开一种情景,并通过这一情景带出个体向着天地自然的生命存在。“在人类经历的各条道路的起点上,都可能找出审美经验:它开辟通向科学和行动的途径。原因是:它处于根源部位上,处于人类与万物混杂中感受到自己与世界的亲密关系的这一点上;自然向人类显现出真身,人类可以阅读自然献给他的这些伟大的图像。在自然所说的这种语言之前,逻各斯的未来已经在这相遇中着手准备了。”[2]8正是在这种切近儿童的审美化教育情景之中,自然世界直接地与儿童感性相遇,从而让个体周遭的自然世界向着儿童显现出真身,直接地给予儿童,也即自然以其自身的方式直接地呈现在儿童的意识之中,这种给予反过来也让儿童个体进入其中,进入为审美化所敞开的天地视域之中。其结果,就是潜移默化地让个体过一种置身天地之间、为天地自然之多样性与内在秩序所规定的生活方式。而这一点,正是诗意生活的根本性源泉。从儿童整体性的身体感官出发,个体与天地自然相遇过程中发生的审美性联结,正是儿童教育的关键所在,确切地说,是中国式儿童教育的关键所在。个体与天地自然的具有中国古典意味的审美性相遇,直接地开启一个人成为“中国人”的生命路径。
远古先民生活在大地之上,大地成为栖身之所。刀耕火种,他们与万物相处,依赖万物而生存,周遭万物成为他们生存的基本依据。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出与日落成为个体“作”与“息”的基本规定。个体成人就在天地万物、日月流转所开启的空间与时间场域之中。《周易·系辞上传》这样言及八卦创制由来:“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古代包牺氏领导天下的时候,仰头观察天上的天象,低头观察大地的法则;观察鸟兽之文理状况与大地产生万物的适宜的道理,就近取象于人的身体,远处取象于万事万物,于是开始创作八卦,用来通达神明之德行,用来表达万物的情状。这段话实际上折射出中国先民之个体成人的基本范式:天和地乃是个体成人的基本场域,站在大地之上的仰(望)和俯(视)成为个体成人的基础性姿态;以观象于天来领会神明的道德,以达成自我德性的存在,以取法于地来知悉万物的情状,以开启自我知性的存在;通神明之德彰显个体生命的德性品质,以类万物之情彰显个体存在的审美品质。合而言之,个体成人意味着个体在融入天地之间的过程中,以审美姿态的充分唤起,来知悉万物,进而通达高处的天理,以充分地实现个体的天命之性。我们的象形文字观物取像,“立象而尽意”(《易·系辞上》),音形义结合,以感性的想象建构出一个独特的意义世界,把天地万物以切近的方式带入个体心灵。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所体现的正是诗教与礼教的合一,即以诗教为基础,以礼教为依据,最终在乐的境界中达成美善合一的理想人格样式。在这里,中国人之为中国人,正是先民与天地万物相遇的过程中逐步打开,为天地四时、天道秩序所孕育并规定的文化与生命的基本范式。
本文由: 前卫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前卫杂志社编辑部
2018-12-20 18:2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