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湖北日报楚天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编辑出版:《前卫》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8548
国内统一刊号:CN 42-1728/G0
期刊级别:省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旬刊
出 版 地:湖北省武汉市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qianweizzs@163.com
内容摘要:儿童对“好人”的体认是儿童道德体认中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好人观”;“童画”;德育课程;课程研制
作者简介:
原题:“童画”中的“好人观”
作者简介:谢翌,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潘安童,潮阳实验学校,广东 汕头 515100
内容提要: 儿童对“好人”的体认是儿童道德体认中的核心内容。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对“好人”有着不同的理解。绘画可以帮助儿童更为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基于画图分析法,通过分析儿童关于“好人”的画作,能还原与诠释儿童眼中“好人”的形象与特质,探究儿童的“好人观”。儿童的“好人观”表现出偏爱同性、偏爱同龄人、偏爱特定职业、情境性、可塑性等几大特点,其形成受到儿童生活经历、儿童年龄发展特征、儿童想象等源于儿童个体的因素,以及家长的“言传身教”、教师德育信念、同侪文化和新媒体的传播内容的合力影响。儿童“好人观”是德育课程目标设定与内容选择的重要“筛子”,也是德育课程研制与实施的重要基点。
关 键 词:“好人观” “童画” 德育课程 课程研制
基金项目: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背景下儿童道德共识建构研究”[15BZX114]。
道德以善恶评价为形式[1]。“善恶”评价作为一种最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通常对应着人们对他人“好坏”的判断,即“好人观”。所谓“好人观”,是人们从对他人的善恶、好坏评价中发展而来的对于“好人”的系统认识与整体看法,包括对好人的外在形象、内在品质、行为处事等各方面的看法。儿童对“好坏”判断的变化是儿童道德思想的典型发育进程[2]。另外,儿童总是能从兴趣、宗教信仰、价值观等因素判断出他人是否为“好人”,这是儿童的一种道德智慧[3]。因此,理解儿童的“好人观”是走进儿童道德世界的窗口,研究儿童的“好人观”是德育实施的前提之一。
儿童的“好人观”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基础与重要内容。之前的相关研究多采用问卷、访谈等方式来揭示儿童的“好人观”。这些方式一方面可能会潜在地诱导儿童的思维,另一方面可能会受到儿童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限制。“好人”这一观念较为抽象,儿童难以用精准的语言来描述。为了能够多方位、多层次地了解儿童“好人观”,我们选择使用画图分析法(Draw-a-Picture Technique)对这一主题进行关注。与此同时,我们也运用内容分析和焦点团体访谈来进行三角互证[4],以期完整地呈现儿童心目中的“好人”形象,探究儿童的“好人观”。
一、“童画”:儿童内心观念的表达方式
近几十年来,绘画已被公认为是研究教育的一种重要媒介[5],它不仅是对一个概念或观念的外化[6],更是一种独特的个人表达。其中,既包括有意识的成分也内含无意识的成分,可以反映不同儿童的不同特点[7]。例如,伯特(Burt)的“画人智力测量”和古德伊纳芙(Goodenough)、哈里斯(Harris)的“画人心理年龄测验”等就是一些运用绘画研究儿童观念的成功案例[7]。
本文发表于前卫绘画作为儿童的一种自然形成的符号表达,与写作或口头表达相比较,更能为儿童的观念研究提供不同的思路[8]。特别是指定主题绘画的方式,更能够诱发儿童的联想,从而将其经历、态度与想法投射到绘画作品中[9]。同时,绘画这种无需语言、无需文字等中介的互动方式在操作上也较简单、可行。首先表现在绘画的前期准备较简单。只需安静、轻松、舒适的环境与适合儿童使用的纸笔,省去了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研究方式的长期、复杂准备过程。其次,儿童的年龄、认知发展特点等因素致使其在理解和长时间专注于量表问卷时存在一些困难;然而,儿童所熟悉的绘画既容易被其理解,又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最后,大多数儿童对于绘画都具有较高的兴趣,他们常常能通过绘画体验到乐趣与成就感,能够减少甚至消除儿童对研究的抵触,使我们能看到儿童真实的心理状态[9]。
儿童脑海中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他们关于“好人”的主题画作内涵具体、翔实。我们可以从儿童的画作及其对画作的诠释来了解儿童对于好人的体认是怎样的,即“童画”中的“好人观”有哪些具体内容。研究选取了J省N市H小(市属小学)、S小(区属小学)、X小(乡小)1-6年级的儿童共100名为样本,先让儿童画出心目中的“好人”,再以4-7名儿童为一个同质性小组进行焦点团体访谈,力求多层次地了解儿童的“好人观”。之后,我们将收集到的画作与访谈内容进行内容分析与编码,使用一手资料,建构出儿童的“好人观”。
二、“童画”中好人的样子
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不同的儿童运用画笔描绘了他们眼中不同的“好人”。尽管千差万别,但仍有着许多共同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好人”的外在形象特征与内在道德品质。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童画”中的“好人观”。
1.“童画”中“好人”的外在形象特征
通过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建构出了儿童在“童画”中呈现的“好人模样”,即“好人”的外在形象特征。在儿童眼中,“好人”的外在形象千差万别,有高有矮、有胖有瘦。但是,儿童不管是描绘还是描述“好人”的外在形象,大都偏爱呈现“面带笑容”、“长相俊美”的形象。
(1)真诚微笑:“好人”之善的标志
儿童在用画笔描绘或用语言描述心中的“好人”时,都倾向于呈现或提到“笑容”(见图1)。一方面从画作来看,一百名儿童(研究对象)有90%描绘的“好人”都面带笑容。另一方面从焦点团体访谈资料分析,儿童倾向于将“好人”形象描述为“带着笑容的脸”。例如,儿童S1①提到:“我觉得好人是嘴巴上带着一个笑容的,有一颗好的心肠。”通过进一步追问我们还发现,儿童眼中的笑容有不同内涵:坏人时常面带“邪恶的笑容”,好人则常挂“真诚的笑容”。不难发现,“笑容”是儿童对于“好人”外貌的首要关注点,是他们眼中“好人”善良的标志。
本文由: 前卫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由: 前卫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前卫杂志社编辑部
2018-12-20 18: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