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湖北日报楚天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编辑出版:《前卫》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8548
国内统一刊号:CN 42-1728/G0
期刊级别:省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旬刊
出 版 地:湖北省武汉市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qianweizzs@163.com
内容摘要:在之前的高考制度体系中,物理、化学等科学学科事实上有着很高的学科地位。但在这次新高考改革之后,科学学科的地位大幅削弱。
关键词:高考改革;科学学科;计分制度;选考制度
作者简介:
原题:高考改革需要更加重视科学学科
作者简介:柯政,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 200062
内容提要:在之前的高考制度体系中,物理、化学等科学学科事实上有着很高的学科地位。但在这次新高考改革之后,科学学科的地位大幅削弱。这是一个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大问题,我们还没有发展到可以不重视科学学科的时候。报考科学学科的人数比例明显下滑,主要的原因不是实施了选考制度,而是因为不科学的计分制度导致报考科学学科的学生遭受不公平。为解决这个问题,各方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文章对各备择方案的主要利弊进行分析,并提出在当前高考制度中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抓住的三个关键问题。
关 键 词:高考改革 科学学科 计分制度 选考制度
标题注释: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适应新高考要求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策略研究”(VHA150003)。
2014年开始在浙江、上海试点的新高考改革,有很多突破和亮点。总体来看,试点工作进展比较平稳;但存在着对物理化学等科学学科地位重视不够、高中生科学素养受到影响等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面临着巨大发展任务的国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的时代,高考改革的制度设计没有充分地重视科学学科,这不仅是细节问题、技术问题,而且是方向性、战略性问题。对此如果没有清晰的认识,很可能会犯颠覆性错误。
一、科学学科的地位在改革之前是如何被精致地维护着的
在2014年开始试点的新一轮高考改革之前,大部分省市采取的都是3+文/理科综合的方式。这种高考模式,或者之前更经典的3+2模式,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物理、化学等科学学科的相对地位非常高。这其中的作用机制和原理,有些是很简单很直白,而有些则相当精妙和隐蔽。
本文发表于前卫大家相对比较熟悉的是,之前的高考方案通过文理分科制度保证了绝大部分学生都要选考物理、化学等科学科目。从表面上看,每个学生可以有同样的机会去读文科,国家也从来不限定谁必须要读理科。但国家事实上又通过将大学的录取专业分文科、理科,以及对文理科招生名额的调配,来精致地引导、调节和控制理科生比例。从实际报考情况来看也是如此,各地报考理科的学生大约都在三分之二左右,甚至更高。因为对所有理科的学生而言,物理、化学等科学科目是必考科目,这就在制度上保证了这些科学科目对绝大部分高中毕业生来说都是必考必学科目。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之前的高考方案,通过精心设计高考成绩的标准差,使得广大学生和教师认为物理、化学等科目比语文、政治、历史等科目更重要,从而会投入更大的时间去学习。这是一个相当精致的控制机制,很多业内人士也不一定弄明白。我们这里略作拓展说明。
以经典的3+2高考方案为例,从表面上看,语数外三科和属于理科的物理化学两科以及属于文科的历史政治两科,它们总分都是150分,重要性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所有经历过高考的考生和教师都知道,虽然同样都是150分,但这些科目对学习时间和学习强度的要求是完全不一样的。一般来说,数学、外语、物理、化学这几科的时间占有量和学习强度明显要比语文、政治、历史等科目大。也就是说,虽然同为150分,但从时间分配的角度来看,物理、化学等科目事实上要比政治、历史等科目更重要。这里的关键原因就是标准差的问题。
本文发表于前卫为什么这么说呢?直到今天,我们的录取是以总分高低为标准的,而这里的总分是直接用各科的原始分进行加总的,是没有考虑各科的难度和区分度的。也就是说,在计算总分的时候,语文的1分跟数学的1分是等值的。这样一来,一门学科的重要性就取决于一个指标,那就是这门学科是否容易拉分或者说制造差异。如果某门学科拉分容易,那它就重要,因为选择这门学科要么容易被别人拉分,要么容易拉别人的分。而如果一门学科不容易拉分,那这门学科就相对不重要,因为无论你投入多大的时间去学习这门科目,你得到的回报或遭受的损失都是相对较小的。而标准差刻画的是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标准差越高,表示这组数据越离散,也就是说内部差异越大,内部差异越大也就意味着拉分越容易。简而言之,在现有按照原始分计分以及进行总分合成的机制下,标准差大的学科就是相对重要的学科,标准差小的学科就相对不重要。
那什么样的学科标准差大呢?笔者没有在公开渠道找到全国性或者全省性的相关高考指标数据,也无法拿到高考的原始数据。但笔者曾有机会对个别地级市的全部中考数据进行过分析。以其中一个市为例,该市有近1万名中考学生,他们的中考成绩数据库有所有学生语文(总分130分)、数学(总分130分)、英语(总分130分)、物理化学(总分120分)、历史政治(总分120分)、生物地理(总分120分)的成绩。我们对这6门科目(物理化学合起来作为一门科目,历史政治和生物地理也是如此)的标准差进行计算,发现它们的标准差是这样的:语文(9.44分);数学(22.42分);英语(22.85分);理化(20.15);政史(12.49);生物地理(16.15分)。
笔者把这个分析结果与其他几个市的结果做了一些比较分析,排除一些不可比较的因素(比如这些地区都没有把化学、生物等科目纳入中考),发现总体情况是类似的。比如数学、英语科目的标准差基本上是语文的2倍多,物理或者化学的标准差也是语文的2倍左右,政治或历史的标准差则明显小于物理、化学等。笔者也据此咨询了某省市考试部门的有关专业人员,得到了“高考的情况也与此差不多”的结论。
本文由: 前卫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前卫杂志社编辑部
2018-12-20 18: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