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卫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湖北日报楚天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编辑出版:《前卫》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8548

国内统一刊号:CN 42-1728/G0

期刊级别:省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旬刊

出 版 地:湖北省武汉市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qianweizzs@163.com

在线办公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 : qianweizzs@163.com

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81号《前卫》杂志社

网址: 《前卫》杂志社

宋亦芳:社区教育多元学习方式互补性探索与思考

时间:2018-12-20 18:34:21  点击:936


       

内容摘要:为适应多元学习方式的互补,需要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支持服务,并重点关注三个变化,即支持服务主体,从系统内到系统外的变化;支持服务内容,从单一性到复合性的变化;支持服务能力,从简单型到技术型的变化。

关键词:社区教育;多元学习方式;组合;互补性

作者简介:

  原题:社区教育多元学习方式互补性探索与思考

  作者简介:宋亦芳(1959- ),男,广东蕉岭人,上海开放大学航空运输学院,上海市长宁区社区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授,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及教育技术。

  内容提要:社区教育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推动了学习方式的不断更新与拓展,形成了课堂学习、活动学习、团队学习、体验学习、数字化学习等多元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各具特点,在社区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将它们有效组合可形成很好的互补性。所谓社区教育多元学习方式的互补性,是指多种学习方式在学习中配合、交替、重复运用的程度。为此,可以将课堂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组合,活动学习与团队学习组合,体验学习与课堂学习、数字化学习组合等等,从而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进一步提高社区教育的效果。为适应多元学习方式的互补,需要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支持服务,并重点关注三个变化,即支持服务主体,从系统内到系统外的变化;支持服务内容,从单一性到复合性的变化;支持服务能力,从简单型到技术型的变化。

  关 键 词:社区教育 多元学习方式 组合 互补性

  标题注释:2017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学习方式的社区教育支持服务研究”(编号:C17055),主持人:丁海珍。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03-0101-07

  社区教育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推动了学习方式从一般传统的课堂学习向多样化形式拓展,形成了源于社区的、广受欢迎的多元学习方式,有效地满足了市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习方式转变的总体趋势是从单一的学习方式走向多元并存的学习方式。”[1]为此,《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把“创新社区教育形式”作为社区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要“在组织课堂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才艺展示、参观游学、读书沙龙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活动,探索团队学习、体验学习、远程学习等模式。”然而,为充分提升学习效果,我们不仅要强化各类学习方式的内涵,更要加强这些学习方式的有效融合,充分发挥整体效应,并优化多元学习方式的互补性。所谓社区教育多元学习方式的互补性,是指多种学习方式在学习中配合、交替、重复运用的程度,涵义包括:一是强调不同学习环境、学习形式、学习资源的有效组合;二是强调不同学习方式特点和优势在作用上的相互支撑、功能上的互为补充;三是强调社区学习支持服务具有整体性、灵活性等特点。

  一、特点分析:多元学习方式互补的基础

  社区教育课程最初与社区活动有密切关系,很多文化、体育、艺术等活动在社区的持续开展,逐渐演变成社区教育的教学活动,其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并不断拓展,所谓社区教育学习方式其实就是这些教学活动的具体形式。本研究依据社区教育发展现状,通过大量梳理,将学习方式及其特点归为五类。

  (一)课堂学习——组织性、系统性

  课堂学习是学习者依托办学机构,在教师指导下以课程为载体参与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包括有组织、有计划的各类课程学习、专门组织的讲座学习等等,是当前社区教育的基本学习方式。为确保课堂学习有序开展,全国各地加强社区学校能力提升,开展特色课程建设,推进课程资源开发,整合社区各类资源开设学习讲堂等,进一步稳固了社区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学习主要特点是组织性和系统性等,即具有比较完善的学习组织架构和学习课程体系。

  近年来,上海市为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积极制定管理规程和课程标准,先后开展了社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内涵建设工作,制定了《上海市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标准》,开展了社区教育课程分类标准研究工作,社区教育课程学习按照统一教材、统一计划、统一师资培训和统一教务管理的要求进行。上海市长宁区自2010年起,用5年时间开展了社区教育教学(学习)点规范化建设,加强学习点教学规范,实现了185个教学点规范化达标全覆盖,并开展睦邻学习点试点工作,较好地解决了市民课堂学习“最后一公里”问题。2016年,浙江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也出台了《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标准(试行)》,对课程建设的各个相关要素进行了规范,为后续课程建设作了顶层设计。

  全国社区教育各类讲堂也是课堂学习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近年来“最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评选结果来看,就有太原市全民终身学习“天天课堂”、杭州市“市民大学堂”、武汉市青山区“家长学校名家讲堂”、长沙市芙蓉区“草根讲堂”、成都市“最成都·市民课堂”、北京市“故宫讲坛”、天津市“蓝色梦想”职工讲堂、济南市历下区“百课千讲”民生公益大课堂等。其中,成都市“最成都·市民课堂”以最受市民欢迎、最具成都特色、最体现主流文化倡导的引领,通过全市各级社区教育平台实体教学,在全市范围内蓬勃开展,2015年以来,通过制定《“最成都·市民课堂”公益课程实施指南》,每年均开设公益课程1000门以上,社区居民年参与人次高达300万,实现了传承特色文化、提升居民素养、提高居民幸福感的目标。

本文发表于前卫

  (二)活动学习——灵活性、有乐性

  活动学习是学习者依托社区各种活动载体参与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也就是将社区活动变社区学习的过程,包括社区开展的文体、科普、艺术、旅游等活动,各种节日大型主题活动,终身学习活动周、市民学习节、读书节等等,市民通过活动收获了学习的体验,基于活动开展学习也是社区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活动学习以其灵活性、有乐性等特点,方便市民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给市民带来了学习乐趣,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通过活动学习,市民群众的知晓度、参与度不断提高,学习意识与学习热情得到空前激发。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引导各个社区从居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开辟针对性较强的文化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积极创建活动学习品牌。定王台街道的“孝文化”、火星街道的“妈妈学堂”,湘湖管理局的“校园文化进社区”构筑了文化为媒、读书为本的社区文化氛围,提高了居民文化素养和生活质量;荷花园街道的“全民健身示范街”、文艺路街道的“巧娘”工作室、马王堆街道的合唱团、东屯渡街道的健身队、马坡岭街道的电影进社区等各类教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全区“一街一品、一街多品”的培训模式已日具雏形,形成了文化活动与社区学习高度融合的格局。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创立了巴蜀古今家居游学活动项目,将香迪红馆、中国古家具博物馆、书画艺术馆、美术馆、微型精品博物馆、工艺美术大师创作室等博物馆,通过“游、学、做、品”让市民亲身体验巴蜀古今家居文化魅力,观摩香迪红馆的“香道”“花道”“茶道”,充分感受家居文化的浓厚氛围。新都在游学项目上,从线路打造、资源整合途径和方法、推广策略和步骤、成效和影响等方面下工夫,新都巴蜀古今家居游学结合地方产业优势,把特色产业与旅游、教育有机结合,改变了市民学习的方式,丰富了市民学习的内容,有力助推了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游学“通过整合地方资源、挖掘教育元素、开展流程设计、创新宣传推广,创新了市民学习方式”[2]。


本文由: 前卫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由: 前卫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前卫杂志社编辑部

2018-12-20 18:34:21

上一篇:教师短缺,这道难题怎么解
下一篇:王秋林:学习者个性化需求导向的社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