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卫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湖北日报楚天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编辑出版:《前卫》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8548

国内统一刊号:CN 42-1728/G0

期刊级别:省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旬刊

出 版 地:湖北省武汉市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qianweizzs@163.com

在线办公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 : qianweizzs@163.com

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81号《前卫》杂志社

网址: 《前卫》杂志社

李斌 等: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的生态学解读与启示

时间:2018/12/30 10:12:43  点击:752


       

内容摘要:从生态学视角进行解读有助于深化和拓展对其教育思想的再认识,有助于进一步思考当前的教育改革问题。

关键词:陈鹤琴;活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

作者简介:

  原题: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的生态学解读与启示

  作者简介:李斌,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陈中,湖南科技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内容提要: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是一种“活教育思想”,其目的论关注儿童个体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调使儿童处于合适的生态位上;课程论提出教育内容要来自生活以避免出现“花盆效应”,儿童健康活动安排与要教育的生态节律保持一致;方法论重视边缘效应正向功能的发挥,关注教育生态环境的改善。从生态学视角进行解读有助于深化和拓展对其教育思想的再认识,有助于进一步思考当前的教育改革问题。

  关 键 词:陈鹤琴 活教育 生态学 教育生态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学前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失衡与重构: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幼儿园课堂生态研究”(XJK16BXQ06)。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县人,著名儿童教育家,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奠基人。20世纪40年代,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理论思想体系。“活教育”理论是在尊重儿童生理发展规律的前提之下,提倡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重视儿童的生活体验,注重培养儿童的生存与适应能力。如今,我们尝试着从生态学视角对陈鹤琴活教育理论进行全新解读,将有助于从本质上持续深化对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的再认识。

  一、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的生态学解读

  (一)“活教育”的目的论

  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以及与之相伴的五个基本条件:强健的身体、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合作的态度和服务的精神;这是活教育理论的最终归宿点[1]。这五个基本条件从人类认识的感性和理性出发,使学前教育的目标逐渐具体化[2],突出作为教育主体的人应具备的良好素质及其肩负的历史使命,其实质就是要在幼儿时期就开始培养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这与教育生态学所倡导的生态化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1.关注儿童个体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性条件,对儿童的身体发育、心智成长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陈鹤琴提出做人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强健的身体”,要养成良好

本文发表于前卫

的卫生习惯及培养运动技能,这是为适应自然生态环境而提出的要求。人也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要有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合作的态度和服务的精神”这四个条件则更强调的是对社会生态环境的适应。陈鹤琴强调要从幼儿期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儿童有劳动的体魄和科学的头脑,培养儿童互助合作和友爱团结的观念,引导其树立为大众服务的意识[3],使其具备适应社会生态环境的基本素质。后来,陈鹤琴在“活教育”的目的中增加了“做现代世界人”的表述,并在所需具备的条件中随之增加了“要有世界的眼光”的要求,这是对社会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扩大化,陈鹤琴之前重视的主要是国内这个社会生态系统,现在则将其扩大为世界这个更大的社会生态系统;这是着眼于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深入了解,甚至还包括更远大的理想和更宽阔的胸怀[4]。概括来说,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其实就是对社会教育与自然教育的一种调和[5],既尊重了儿童的自然天性,又满足了儿童适应社会生态环境的生存与发展需求。

  2.尊重教育生态的演替规律,指出应当使儿童处于合适的生态位上

  自然界的生态演替是指生物种群或群落的演替,教育生态的演替则主要反映在层次演替和教阶演替上,实际就是由于知识量、信息量的长期累积而后产生的质变[6]。陈鹤琴认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儿童有其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要把儿童当作儿童[7];因此,必须掌握幼儿期生长发展的教育生态规律,只有使幼儿处于合适的生态位上,再给予其充足的物质养分和精神养分,才能帮助其在一定的生境里生存与发展。幼儿教育可以被类比为从“零”开始,这是教育生态的原生演替;如果遵循教育生态的演替规律,幼儿可以从学习识数到学习数学,发展到学习数、理、化、生,以至于学习各种专业性的知识与技能;这个演替过程不仅体现在知识上的演替,也体现在教育层次上的演替,最终演替的结果是达到一种相对的稳定结构。

  (二)“活教育”的课程论

  “活教育”的课程论注重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8]。陈鹤琴主张幼儿教育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9];针对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存在的教育内容与生活实践相脱节的现象,陈鹤琴提出教育活动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这反映出陈鹤琴对教育内容生态化的深入思考与实践。

  1.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注意保持教育知识结构的平衡性

  活教育的课程是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为出发点,依据“着重于室外的活动,着重于生活的体验,以实物作为研究的对象,以书籍作为辅佐的参考”的基本原则,让儿童直接面对现实生活去学习[10]。在这种理念引导下,陈鹤琴把活教育的内容具体化为“五指活动”,即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文学活动[11]。由于“升学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幼儿园长期存在着过于重视智育的现象,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对儿童健康品格养成的重要性,这是一种典型的教育生态结构不平衡现象,其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会影响到幼儿的全面素质培养。陈鹤琴的活教育课程观是对教育生态结构不平衡的一种正向调控,例如:陈鹤琴主张美术课应该走出人工成分较重的学校生态环境,带幼儿到开放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去实地写生,到真实的社会生态环境里去写真,这样幼儿画画的兴趣就会增加,画画的技术就更容易提高,而且更能发挥出幼儿的创造性;而且,这个教学过程是融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于一体的,更有利于提升幼儿的全面素质。


本文由: 前卫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由: 前卫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前卫杂志社编辑部

2018/12/30 10:12:43

上一篇:刘奉越 陈醒:代际学习的国际研究进展与动向
下一篇:“双一流”建设与课程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