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卫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湖北日报楚天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编辑出版:《前卫》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8548

国内统一刊号:CN 42-1728/G0

期刊级别:省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旬刊

出 版 地:湖北省武汉市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qianweizzs@163.com

在线办公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 : qianweizzs@163.com

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81号《前卫》杂志社

网址: 《前卫》杂志社

孟景舟:美好生活时代职业教育的新概念

时间:2019/8/14 9:06:28  点击:805


       

内容摘要:用“技术教育”取代“职业教育”,并不仅仅意味着解决了一个学术分类的难题,还意味着我们可以对现实政策进行积极的反思。

关键词:美好生活;职业教育;新职业主义;新概念

作者简介:

  原标题:美好生活时代职业教育的新概念

  作者简介:孟景舟(1965- ),男,河南长葛人,河南科技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内容提要:从历史来看,职业教育是双轨制的产物。“职业教育”是一个含有阶级歧视和文化撕裂性的概念。从世界范围来看,自20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职业教育正在进入到一个以“新职业主义”为标志的“后职业教育”时代。对我国而言,职业教育发展的百年史,就是一场概念之争的历史。我国目前正处在由职业教育大国向职业教育强国转变的关键时刻。职业教育面临着重新定位。用“技术教育”取代“职业教育”,并不仅仅意味着解决了一个学术分类的难题,还意味着我们可以对现实政策进行积极的反思。

  关 键 词:美好生活 职业教育 新职业主义 新概念

  标题注释: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国家一般课题“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构建研究”(编号:BJA180101),主持人:张社字。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10-0006-07

  经过一百多年的探索,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职业教育大国。因此,十九大报告将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用语由“加快”改为“完善”,这象征着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新时代。站在新时代的门槛,对职业教育定位进行新的思考显得非常必要。要思考职业教育的新定位,需要首先从思考“什么是职业教育”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开始。这要求我们必须清楚回答并审慎反思:职业教育从何处来?我国职业教育名称为何频繁更迭?世界“职业教育”正向何处去?

  一、职业教育从何处来?

  这个问题,如果具有基本的教育史常识,并不难回答。可是,由于职业教育是一门注重实用的学科,像这类“软问题”容易被主流舆论所忽视。虽然学界也有一些关于职业教育名称或概念之争的文献,但由于缺乏基本的史学修养,尤其缺乏国际视角,使这些争论多停留在望文生义的口水战[1]。

  由教育部等七部委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把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奋斗目标。其中一个基本内涵就是构建一个既与普通教育相互独立又相互沟通、中高职紧密衔接的职业教育系统。这可以说是我国职教界期盼已久的宏愿。按照这个构想,我国的“职业教育”一词翻译成英文,就不应是Vocational education,而应是Technic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职业教育称谓。这个词组包含了三个概念,即技术教育(Technical education)、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和职业培训(Vocational training)。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何会采用这样一个冗长又繁杂的称谓呢?我认为它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协调组织,是出于尊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历史和现实,出于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职业教育这一称谓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或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不同时期,不尽相同。这种称谓变化,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个案。但是,在所有的教育概念中,职业教育名称的多变性,却并不多见。职业教育是西方文化的舶来品,然而,即使在西方,今天人们对职业教育称谓的使用也没有完全统一。比如英法,历史上多习惯使用“技术教育”一词,今天英国则更热衷使用“技能教育”。美国在历史上曾经使用“职业教育”一词,今天则更多地使用“技术与生涯教育”。“职业教育”成为一个稳固的概念只是在德国,或者说在德语文化圈中。

  职业教育名称如此复杂,那么,职业教育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看看职业教育是怎么产生的。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或者更严格地说,职业学校是双轨制的产物。与一般的想象不同的是,西方现代公共学校体系,不是按照小学、中学、大学这样一个自然次序逐渐生成的,而是相反,即先有大学,再有中学,最后才有小学。这是因为在公共学校体系建立之前,贵族子弟一般是通过聘请私人教师,在家庭中接受教育,而广大民众则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和能力。现代大学诞生于中世纪。中世纪大学起初并不是为社会最上层人服务的。西方社会贵族在财产继承上,和东方社会相似,实行的是长子继承制。那些没有继承权的次子们,为了自立门户求得一技之长就进入了大学。

本文发表于前卫

。因此,大学一开始是为了打造一个中产阶级服务的。最初的大学人数有限,几十个人,甚至几个人的情况都有。但随着上大学人数的增多,原来的家庭教育就显得捉襟见肘,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升学的预备机构,就像今天的高考补习班,这就是中学的雏形。这样,在西方教育史上,便首先出现了一个自上而下的教育系统。这个系统是专门为以贵族为代表的上层社会服务的。此时,教育制度是单轨的,因为今天称之为双轨制的另一轨还没有诞生。在中世纪大学诞生后的差不多七八百年后,今天被称为双轨制的另一轨才破土萌芽,这就是小学的出现。小学的诞生,并不是代表着教育的一个起始阶梯,而是代表着一种教育的类型。因为小学的出现,并不是为了构建一个从低到高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而是为了服务一个特殊的群体,即新兴的工人阶级。这样,西方最初专门为上层社会服务的单一的公共教育体系就被打破了,出现了一个与之平行的、专门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系统,这个系统一开始只有小学,再往后产生了建立其上的职业学校,这就是“双轨制”的历史来源。显然,从这个学校制度来看,当时从学校通向社会,有两个泾渭分明的出口:一个是大学,一个是职业学校。用今天的视角来看,两个出口都是向社会职业岗位输送人才,只不过一个是所谓的“高端职业”,一个是所谓的“低端职业”。需要特别说明一点的是,如前所述,中世纪大学的诞生是为了满足一个潜在的中产阶级的需求,它主要培养牧师、教授、医生、律师等职业人才。这四种职业人才是最初的中产阶级,不仅如此,时至今天,仍是西方社会享有充分尊严和荣誉的、标准的中产阶级。因此,中世纪大学被称为职业学校[2]。

  既然大学和职业学校都是为培养职业人才服务的,为何只有后者,也就是说只有培养“低端职业”人才的学校,才被称为职业教育呢?这的确给我们这个单一职业文化的社会,造成了思维的障碍和痛苦。为了解除这种思维上的困惑,看来仅仅从宏观教育制度成因上,去探求职业教育的来源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微观上分析“职业教育”一词的来历。像任何事物一样,虽然“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可以追溯到远古,但它作为一种成熟的教育思想和学校制度,则是近代才有的事。说到作为“成熟的教育思想和制度”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不得不提及一个人,这就是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在被誉为诗人和思想家基石的德国,与众多熠熠生辉的大师相比,凯兴斯泰纳也许不值一提。但说到职业教育,他却毫无疑问是无可比肩的大师。今天这种分科设立的职业学校,就是最先由凯兴斯泰纳在慕尼黑创立的。他因此被称为“职业学校之父”。在他之前的那些所谓的职业学校,只能是“技术学校”。今天,德国的职业教育被誉为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而享誉世界,因此,人们也总是把职业教育首先与经济联系在一起。然而,与这个常识相反,凯兴斯泰纳在创立职业学校时,首先考虑的是政治的需要,而非经济的需要。凯兴斯泰纳是双轨制的坚定拥护者。他倡导职业教育、创立职业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利用“职业”在德国文化中的独特意涵,找到一种驯服工人阶级的工具。这对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状态,并因此国家主义意识形态甚嚣尘上的德意志民族来说,至关重要。“职业”这一概念在德国有着怎样独特的意涵呢?它又怎样成为训练工人阶级忠于资产阶级国家的工具呢?关于德国职业概念意涵的解释,韦伯在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有过系统的论述。他经过详细的考证,认为德国的“职业”一词和基督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德国文化中,“职业”一词最初的含义,是上帝的“呼召”,因此,职业被认为是为了完成上帝命定的安排。德语职业意涵中这种宿命的忠诚,和凯兴斯泰纳的国家主义和双轨制思想不谋而合。二十世纪初的德国,曾经把职业学校称为“技工学校”。然而,在凯兴斯泰纳职业教育理论影响下,这一名实相副的称谓并没有为人们所广泛接受,一个名不副实的“职业学校”的名称反而流行起来了[3]。这样,在德国,职业教育逐渐被狭义为培养工人的专有名词。后来,由于德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享有的巨大国际声誉,这一“错误”的概念,经德语文化圈而扩展到了全世界。


本文由: 前卫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由: 前卫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前卫杂志社编辑部

2019/8/14 9:06:28

上一篇:卢立涛等:试论区县级教研员实践性知识的构成及特征
下一篇:余胜泉等:大数据时代的教育计算实验研究